历史上的朱瞻基,真的对孙皇后有那么痴情吗?
在明朝,出现了很多十分痴情的皇帝,朱元璋和他的马皇后,成化帝和他的万贵妃,还有就是朱瞻基和他的孙皇后。朱瞻基和孙皇后的爱情可以说是从青梅竹马走到帝后情深。在仔细研究过他们之间的关系之后,笔者便对朱瞻基这个人有了新的印象。从青梅竹马到“帝后情深”,历史上朱瞻基和孙皇后的感情真实吗?
历史上对朱瞻基的评价大多都是他为天下,为民生所做出的众多贡献,也有很多是关于他的负面评价,比如他的二叔朱高煦的死亡,就让有些人对朱瞻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走进朱瞻基的生活,在爷爷和爸爸静心看护下长大的他,平日里就像是个孩子。但是在爱情上,他也是个忠贞不渝的男子。
今天所讲的就是朱瞻基和孙皇后的爱情。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朱瞻基很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十分宠爱他,便将他立为太孙。伴随着身份的变化,朱瞻基的身边也多了很多不可莫测的变化,皇太孙的身份一方面可以受到万民敬仰,可以受到来自爷爷朱棣的宠爱。另外一个方面,在很多人眼里,皇太孙妃的位置就成为一块跳板,所以也有很多人觊觎着这个位置。封建时代的爱情,总是很早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包括朱瞻基和孙皇后。
朱棣深知有很多人都会将太孙妃的位置作为一块跳板,所以在选择太孙妃这件事情上,朱棣偏向于选择一个无权无势的人家的女儿,这样对他来说是极好的。可能命运就是这样牵扯到一起的,朱瞻基的外婆,送来了一个和自己同乡的小女孩,孙氏。孙氏的父亲只是乡下县里的一个小官,并没有什么权势。朱棣一看,是当今太子妃的家里人送来的,所以并不同意将孙氏立为太孙妃(外戚干政),朱瞻基的外婆自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把孙氏养在了太孙宫里,那一年,孙氏大约十岁。
和朱瞻基一样,十岁的孙氏也很喜欢玩,并且长得非常漂亮,这一点在明史上有确切记载,算得上现在的明星脸。两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在了一起,他们的爱情也从此开始。
就这样,两个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笑在一起。“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朱瞻基和孙氏爱情最贴切的写照。作为太孙的朱瞻基,在他十几岁的年纪,也承担着自己不该有的焦虑。而孙氏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朱瞻基的想法,并且帮他排忧解难,可以说是难得的知己。从现在来看,能在这么多人中找到自己的知己,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便可以知道当时孙氏对于朱瞻基的意义。
但是帝王一般都觉得首芹州,爱情不能当饭吃,做皇帝,就必须要承受孤独。朱棣认为朱瞻基更需要一个能够让他收心,不再贪玩,辅佐他成为一代明君的太孙妃。他选中了胡善祥。胡善祥长相一般,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她的父亲更是没有什么名气。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这就是家里最需要的好媳妇,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不难想象,朱瞻基和胡善祥之间的对话应当是这样的。“我们出去玩会儿吧,我去去踢踢球,你去踏踏青。”“我一个女人怎么能随便出门呢?“那你想玩什么?我带你去。”“在家里待着,殿下应该多看看书。”之后的气氛就异常的尴尬,笔者觉得,如果我是朱瞻基,也不会喜欢上这样的一个女子。
但是当时,朱瞻基并不能自由选择爱情和伴侣,胡善祥成为了太孙妃,而孙氏只能成为太孙嫔。当然在朱瞻基看来,这件事情对孙氏不公平,所以他想方设法的给了孙氏很多补偿。在他登基之后,面对立后首禅的问题,他也十分头疼。
并不是因为他心爱的人吃醋了,而是孙氏选择接受现实,她愿意就这样一直守着朱瞻基,这就让朱瞻基心里十分的愧疚。朱瞻基越爱她,就越觉得,自己对不起她。但是依据祖制,他还是不得不立胡善祥为后,朱瞻基称帝后二十六天,才不情不愿地立了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不过他还是动了点小手脚,下令为孙氏造了一枚金印。在明朝的后宫,金印是皇后身份的象征,可见朱瞻基并不想委屈他的爱人,但是又不得不给胡善祥一个名分。
胡善祥有了皇后的地位,还生了两个女儿,但是依然没有得到朱瞻基的爱。她做皇后的第者蔽二年,孙贵妃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爱屋及乌,朱瞻基对于这个孩子也是极其宠爱。朱祁镇的“镇”字,就有着天下根基的意思,可见朱瞻基对于孙贵妃的宠爱至深。胡善祥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朱祁镇出生第二天,胡善祥就请立这个孩子为太子,她心里深知朱祁镇成为太子的结果,但是也不得不去做。在她看来,就算没有朱祁镇,她也做不了多久皇后了。
朱祁镇出生八十天,被立为太子,与之而来的就是胡善祥皇后名分的终结。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平静的废后,没有哭闹,没有激烈的反对,没有诬蔑和栽赃,胡善祥没有什么错误,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她费尽心思也没有得到朱瞻基的宠爱。从此,孙贵妃成为孙皇后,在朱瞻基看来,这是他对心上人的弥补,可以立孙氏为皇后,他这一生也算圆满了。
命运总爱捉弄人,朱瞻基只活了三十八岁,他曾想过把孙氏带到地下,但是最后,他还是把世界还给孙氏。相信朱瞻基有生之年对孙氏的爱忠贞不渝,他尽全力给了他的爱人最大的荣耀。
朱瞻基与孙皇后的爱情 揭秘朱瞻基与孝恭皇后孙若微的爱情传奇
我们经常可以在清宫剧中看到皇帝有多么多么的痴情,然而事实上就是谬论。大清里那些痴情的情种皇帝都是被电视剧给炒作出来的,在前朝大明的痴情皇帝面前根本就不够看。比如最近热播大剧《大明风华》的女主角孙若微和宣胖胖朱瞻基的感情,在大明朝,他们这一对连前三甲都进不去,但秒杀大清朝众多所谓的“宠后”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01,从太孙嫔到皇后
孝恭章皇后孙氏(1401-1462),孙皇后在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名字,孙若微只是电视剧杜撰的不要当真。
孙皇后是山东邹平县人,她的父亲孙愚曾经在永城县做过主簿,幼年的孙皇后就以美貌闻名永城县,没有人不知道。
而宣胖胖朱瞻基的外祖彭城伯张麒恰恰是永城人,张麒夫人自然也听说过孙皇后,在某次进宫探望闺女太子妃张氏(诚孝皇后),闲聊中谈到孙主簿家美丽的小孙姑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太子妃就命人把才十来岁的小孙接进宫中春枯烂养育。小孙可能比宣胖胖小两岁,宣胖胖生于建文元年(1399),小孙大约在永乐六年到八年进宫,两人的确算是青梅竹马。
永乐九年(1411)十一月,宣胖胖被祖父太宗朱棣立为皇太孙,但早在永乐七年,宣胖胖就一直留守北京,要不就是跟随祖父巡守出征,留在南京的机会不多,两小无猜在一起的机会自然也不多。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为十九岁的爱孙操办婚礼,选择济宁胡善祥为皇太孙妃,本以为做太孙妃是板上钉钉的小孙成了皇太孙嫔。
不知道什么缘故,身体健康的宣胖胖和他祖父一样,在子嗣上比较困难,反而是他那个看上去随时都会挂的爹生育很强大。
大明朝还是比较重视嫡长子的,怎么滴也得让嫡妻生下长子,但太孙妃胡善祥一直在婚后四年,才生下长女顺德公主,之后又生下次女永清公主。
已经二十多岁还不见儿子的宣胖胖不耐烦了,掉头找亲亲小孙生儿子去,永乐二十二年(1424),太孙嫔小孙也生了一个女儿常德公主,此时宣胖已经二十六岁。
洪熙元年(1425)五月十二,仁宗朱高炽驾崩,六月十二,宣胖继位,是为宣宗,因为他留下来的画像是又黑又胖,所以给他取昵称宣胖。
据说宣胖继位后就想立小孙为皇后,被老妈诚孝皇后张氏拒绝了,张太后做主册立太子妃胡善祥为皇后。话说,小孙明明是诚孝皇后做主接进宫的,要是不喜欢不会留她在宫中啊!不知道诚孝皇后为啥不支持小孙做皇后。
不管怎样,随着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小孙生下大皇子朱祁镇后,胡善祥的后位已经岌岌可危,在次年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后,胡善祥就自请下堂去做静慈仙师,母以子贵的孙贵妃成为大明第六位皇后。
02,辟谣孙皇后夺子事件
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宣胖的孙皇后无子,阴夺宫人之子,才母以子贵做了皇后,随便去百度一下,都能看到无数网文揭秘明英宗生母的事。
否定孙氏夺人子的人认为,宣胖头顶还有睿智的张太后,怎么能容许孙氏在她眼皮子底下那样操作,孙氏一个贵妃哪有那么大能力在后宫一手遮天?所以,英宗就是孙氏亲子。
肯定孙氏夺人子的认为,就是孙氏夺人子,宣胖是她的助攻,所以才能一手遮天,就是他两口子联合起来,才瞒过张太后和大臣们,他们的操作流程和北宋刘娥夺李宫女儿子一样,就是明朝版的狸猫换太子。
孙皇后到底夺人家儿子没?明英宗生母真的另有其人?
先看看史料记载,持英宗母是孙皇后说法的史书记载以《明实录》、《明书》为代表,认为孙皇后夺人子的史书记载以《寓圃杂记》、《罪惟录》、《明史》为代表。
这些史书成书最早的是《明实录之英宗实录》,从天顺八年开始修撰,到成化三年完成,是官修的编年体史书。其次就是《寓圃杂记》,作者王锜生于宣德七年(1432),卒于弘治十二年(1499)。接下来就是《明书》和《罪惟录》,都是明末清初的作品。成书最晚的是官修史书《明史》。
认为孙皇后夺人子的史书成书最早、记载最详细的就是《寓圃杂记》,该书在卷一《胡皇后》篇中,说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遂得册为皇后。直到孙太后崩,英宗都不知道自己不是孙太后所生,只有皇后钱氏知道真相,到英宗临死前,钱皇后才告诉英宗是宫人之子,生母已经死于非命,胡皇后也无辜被废,英宗遗命恢复胡皇后之位。
很明显,后来的《罪惟录》和《明史》有关孙皇后夺子的记载都源自《寓圃杂记扒漏》。
《寓圃杂记》是个什么书呢?他记载的都是时下的野史逸闻,和现代的败升三无网文类似,禁不起考据,写的是图一乐,看的也是图一乐。
钱皇后做为儿媳妇、透明皇后、透明太后,她是怎么知道丈夫不是婆婆亲生的?谁告诉她的?站在英宗的立场想想,老婆告诉我,我妈不是我亲妈!敢相信吗?带点脑子的都不会相信吧!
退一步说,假如孙太后真的不是英宗生母,就钱皇后知道,她因为惧怕婆婆不敢给丈夫说,那为何孙太后死后她还不告诉丈夫?让丈夫有弥补的机会,哪怕是拿孙太后的娘家人出出气呢!但她愣是没说,非等到丈夫临死的时候才说,可那时候说又有什么用呢?不是徒劳增加丈夫的遗憾?
再说,英宗追复胡皇后后位的时间,明明是在天顺七年(1463)闰七月,怎么到这本地摊文学中成了英宗临死前遗命追复的?
从这些不负责任的记述可以知道,孙皇后夺人子就是污蔑,根本禁不起推敲嘛!这样不足为信的野史,罪惟录以讹传讹也就罢了,清廷修撰明史的时候居然也不加分辨,堂而皇之的收录进去,可见那帮修史的货们多懒惰。
相信小孙夺子的人大概都忘记了,当时大明宫廷的最大boss是诚孝皇后张氏,不是宣胖,更不是小孙,张太后一直都是胡善祥的坚定支持者,孙贵妃母以子贵取代胡善祥,她做为婆婆没话说,谁让自己支持的儿媳妇生不出儿子呢?
但假如小孙自己生不出阴夺宫人子,还要宣胖帮忙隐瞒,宣胖敢欺瞒他亲娘吗?能欺瞒过去吗?真当张太后眼瞎心瞎?会让他们得逞?那时候恐怕小孙会鸡飞蛋打,张太后不会怎么样她儿子,她会拿一个贵妃没办法?结果只会是孩子归胡善祥养,小孙不死也得残。
小孙能够母以子贵取代胡善祥,让张太后无话可说、无可奈何,反而说明英宗就是小孙的亲儿子,而不是宫人子。说小孙夺人子,只不过是污蔑的谣言罢了。
话说回来了,网文创作者王锜筒子为何污蔑孙太后呢?是因为胡皇后的缘故。
胡善祥无故被废,天下人都同情她,和贤良淑德却怯弱悲催的胡善祥相比,漂亮又有点小狡诈的孙皇后的人生就太圆满了,儿女双全老公珍爱,当皇后、做太后,活得别提多滋润了。
没错!宣胖你俩青梅竹马有感情,是真爱,可凭啥让人家老实人小胡成了你们两口子真爱的牺牲品呢?你们幸福美满了,还不许我们同情可怜小胡?恶心恶心你们这对真爱?摊手!所以,孙皇后夺人子的流言就此出炉了,非让宣胖一家人的幸福抹上一点阴影。
03,宣胖对孙若微的真爱
虽然宣胖胖是个花心的小胖砸,追求美色,还曾经向御医索要秘药等等一堆毛病,但是,并不影响他对小孙有青梅竹马的情义,他对小孙的确很好。
首先,对孙皇后的家族待遇上,在小孙还是贵妃时,家族待遇就超过胡皇后家族。
永乐十五年三月的时候,胡善祥的父亲胡荣以皇太孙妃父亲的身份被朱棣授予从三品光禄寺卿。哥哥胡安以皇太孙妃哥哥的身份被授予正四品的指挥佥事,弟弟胡瑄正六品锦衣卫百户。
小孙的父亲孙愚(孙忠)在永乐朝只是从九品的鸿胪寺序班,兄弟孙继宗、孙绍宗、孙显宗、孙续宗都是白丁。
到宣胖继位后,胡善祥成了皇后,小孙成了贵妃,宣德元年十月,皇后父胡荣和贵妃父孙愚一起被封为正二品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起点不一样的两个人平起平坐了。
胡皇后的俩兄弟没有得到任何提拔,孙贵妃的哥哥孙继宗、孙绍宗为正三品指挥使,弟弟孙显宗、孙续宗为从三品指挥同知,官职待遇一下子超越皇后的兄弟。
胡皇后做了三年皇后,也没有给家族挣个爵位,小孙做贵妃的时候,亲爹就被各种抬举,宣德二年三月,宣胖说孙愚身为国戚操履端谨特意赐名孙忠,以彰显他的眷念之重。宣德三年三月初一,小孙成了新皇后,宣胖立即封岳父孙忠为推诚宣忠翊运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会昌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还封赠三代,孙忠推辞都推辞不掉。
其次,孙皇后本身的待遇。
宣胖想立爱人为后,被老娘阻拦,只能封为贵妃,为了提高孙贵妃的待遇,宣胖制金宝赏赐给小孙。
在孙贵妃之前,贵妃都是有册无宝,从孙贵妃开始,贵妃也可以拥有金册金宝,相当于后世的皇贵妃,仅次于皇后。更甚的是,给孙贵妃授金宝的典礼,几乎和册立皇后的典礼一模一样。
第三,册立太子的时候,直接让太子母孙贵妃享受皇后待遇。
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孙贵妃生皇子,宣德三年二月初三,宣胖给爱子赐名朱祁镇,二月初六册立为皇太子,不到三个月就被册立,朱祁镇大概是最年轻的皇太子。
宣胖命胡皇后礼服升内殿受内外命妇贺礼,接受外命妇进笺,同时让孙贵妃礼服于宫中受内外命妇贺礼,外命妇进笺。
此时宣胖已经有废后之心,所以让孙贵妃在立太子的典礼上破例享受皇后待遇,果然,立太子没多久就运作废后,三月初一,孙贵妃就登上后位。
第四,宣胖为小孙再破祖制,追封三代。
明朝祖制,公侯伯爵不是军功不得滥封,宣德四年三月,宣胖封岳父孙忠为会昌伯,还封赠他父祖曾祖三代为会昌伯,妣为夫人,从孙家开始,外戚恩封才成为惯例延续下去。
第五,孙家的光荣宠赉近代罕见。
宣胖对小孙家那是杠杠的,对岳父孙忠又是封官授爵,又是赐锦绣裘衣,又是赐御制诗,陪着小孙回娘家,经常召岳母董夫人进宫探视,赏赐不断。
最杠杠的一条,宣胖临死时留下的口谕和正式遗诏,都表明把家国重事交给老娘张太后和皇后小孙处置。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宣胖驾崩,留下遗诏,让大臣辅佐皇太子朱祁镇嗣位,遇到国家重务都要上禀皇太后和皇后,然后施行。
因为这道遗诏,小孙和婆婆张太后一样有权裁决国家大事,皇帝临死给皇后留下这样的诏书,大概是史上独一份了,宣胖对小孙真的是充满爱护之情,担心她被欺负,专门下诏保障她的地位,生前给她最好,临死前为她安排一切,宣胖真是很好的诠释了爱她就要给她最好的。
04,客观评价孝恭孙皇后
《大明风华》热播,大概会引起观众对明史的兴趣,按照影视剧的套路,猪脚多是伟光正形象,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孙皇后可能会被塑造成大女主形象,为国为民力挽狂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真实的孙皇后自然没有孙若微出彩,不管是短暂的贵妃生涯,还是漫长的皇后皇太后生涯,孙皇后都没有留下什么耀眼的功绩,做太后时立太子、指定监国,也是按部就班被形势推动着走,并不能说明她有优秀的政治才干,当然,基本的政治素养还是有的,毕竟跟着宣胖十几年,耳濡目染也知道。
孙皇后是宣胖爱护的妻子,却并不是一个良母,如果说她在张太后的光环下,没有她发挥的余地,但在婆母崩后,她也没能履行母亲和太后的职责、对儿子起到匡扶教导的作用,她的出身以及从小在宫中受到的教养,都比泥瓦匠家的闺女、穆宗孝定皇后李氏强,但能力却远远不及孝定。
王振祸乱朝廷,她毫无作为;王振引导他儿子亲征,她也没有阻拦,最终酿成土木之变;儿子复位后处死卫国功臣,她再次坐视不管······
可以肯定的说,孙皇后远没有电视剧演的孙若微有能力,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后妃,没有那么大的政治野心,也不嗜权干政,后宫里有婆婆在,也显不着她来;丈夫是个能力很强的皇帝,用不上她辅佐;唯一的儿子也没教导好,致使儿子的能力远远低于她夫妻水平线下。
她既称不上贤妻,更不是良母,但是,她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宣德皇帝,拥有宣胖对她的爱护,花心的宣胖才是她一辈子顺风顺水的最大靠山和根源。
朱瞻基和孙皇后是真爱吗
朱瞻基和孙皇后是真爱。
朱瞻基和孙皇后的爱情可以说是从青梅竹马走到帝后情深,“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盯衫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朱瞻基和孙氏爱情最贴切的写照。
作为太孙的朱瞻基,在他十几岁的年纪,也承担着自己不该有的焦虑,而孙氏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朱瞻基的想法,并且帮他排忧解难,可以说是难得的知己,从现在来看,能在这么多人中找到自己的知己,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便可以知道当时孙氏对于朱瞻基的意义。
朱瞻基简介
明宣宗朱瞻基 ,号长春真人 ,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袜则困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书画家,年号“宣德”,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教导宦官读书参政,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址与告念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