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生平简介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穗纳带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猜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茄拿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他还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扩展资料: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还做了以下事情:
1、吉林大学前卫校区绿树成荫的小路上,依然能够看到大师的“身影”:一座灰白色雅致的四层教学楼赫然矗立着,上面印着“李四光楼”四个大字,楼内摆放着先生的塑像。
这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深深的敬仰。每年的清明节、校庆,学生们都会带着鲜花,在大师的塑像前深深地鞠躬致敬,祭扫追思。
2、2009年,为了更好地宣扬李四光先生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传承他对科学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更多的地球物理大师级人才,吉林大学地学部成立了“李四光实验班”。
“李四光实验班”一改过去单一的以掌握技能、适应社会需要为教学目的,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每班都会配备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或者双职院士担任班主任。吉林大学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就曾经是“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四光:永不磨灭的“地质之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李四光的简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字码睁仲揆,湖北黄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运用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将各种构造形迹看作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探索地质自然现象提供了新方法,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途径,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他的理论为我国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贡献。例如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察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出了方向。此外,李四光早在20年代初,实地考察了我国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庐山和黄山等地,先后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李四光曾留学日本、英国,曾前往法国、德国和瑞士等地考察。1949年以前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地质部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渣歼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 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曾武断地断言:“中国是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这一错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李四光驳倒。李四光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是巨大的“多”字形结构体系,三条隆起带和三条沉降带互相间隔着,迟梁岁在隆起带蕴藏着多种矿藏,在沉降带又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在李四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先后在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地找到了石油,从而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彻底地甩进了太平洋。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销悄局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运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亏让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关于李四光的简介
李四光是杰出的地质科学家,是我国地质事业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李四光,原名仲揆,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六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附近的香炉小村。一九○二年,李四光去武汉,在武昌高等小学读书,不久,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日本留学;在日本,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同盟会;一九一0年从日本回国后,曾在武昌中等工业学校工作;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李四光担任鄂军都督府实业司长;辛亥革命失败后,运郑一九一三年李四光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在学习中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一九一九年获硕士学位;一九二四年,他谢绝了在外国矿场当工程师的聘请,怀着科学救国的想法和期望返回祖国。
在半个多世纪地质科学研究中,李四光运用多学科的扎实而雄厚的知识,取各家之长,兼收并蓄,不为已成之学说所压倒,努力追求真理,把自己的科学实践同祖国的前途、民族之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根据我国实际创立了"构造体学"这一独具特色的地质理论--地质力学,奠定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基础。同时他在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石油地质、地震地质、地旁亏颂热地质等学科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造诣。李四光的地质理论在指导我国地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毛主席曾多次表扬他的杰出成就,周总理称赞"他是我国科技战线的一面旗帜",并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
青山依在,碧水空闹长流,李四光的功绩将永垂史册,光照千秋。
回答者:anhhf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3-3 22:00
--------------------------------------------------------------------------------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字仲揆,湖北黄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运用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将各种构造形迹看作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探索地质自然现象提供了新方法,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途径,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他的理论为我国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贡献。例如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察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出了方向。此外,李四光早在20年代初,实地考察了我国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庐山和黄山等地,先后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李四光曾留学日本、英国,曾前往法国、德国和瑞士等地考察。1949年以前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地质部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3岁那年,李仲揆一个人到西湖新学报名上学,买了报名单后,忙中出错,误将年龄“十四”岁填入了姓名栏,再买份报名单吧,又没有钱,无奈他将“十”字添上几笔,便成了他的姓“李”,这样,姓名栏便写成了“李四”,受墙上横匾直书“光被四表”的启发,他又在“李四”后面添了个“光”字,这样李仲揆就变成了李四光。
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 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曾武断地断言:“中国是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这一错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李四光驳倒。李四光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是巨大的“多”字形结构体系,三条隆起带和三条沉降带互相间隔着,在隆起带蕴藏着多种矿藏,在沉降带又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在李四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先后在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地找到了石油,从而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彻底地甩进了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