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47战斗机为何最终没有得到军方认可量产服役,谁能给出比较简单的分析...
1、苏47战斗机未能得到军方认可量产服役,主要原因在于其设计上的局限性。前掠翼赋予了它在低速飞行时的高机动性,但这一优势在超音速飞行时却变得不再明显。前掠翼设计在超音速状态下会引发剧烈的翼尖颤动,极大地影响了飞行稳定性和操控性。此外,前掠翼与机身之间的巨大夹角也带来了隐身设计上的巨大挑战。
2、苏47未能量产装备部队,是技术、设计理念与现代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之经济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其未能实现量产。
3、尽管苏-47展示了卓越的飞行性能,但最终未能满足俄罗斯军方对于空战需求的高标准。因此,该机的研发工作在2002年被终止,未能得到俄罗斯军方的青睐,也没有实现大规模生产。苏-47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但其前掠翼设计的理念和技术,为后续战斗机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谁能介少一下苏-47
1、苏47战斗机,即S37“金雕”,是由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研发的一款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以下是关于苏47的详细介绍:研发历程 苏47战斗机于1987年开始研发,历经多年努力,于1997年9月25日成功实现首飞。
2、苏-47采用前掠机翼设计,显著降低了飞机在亚音速和大迎角飞行时的阻力,并减少了雷达反射信号,提升了其隐身能力。机翼的翼根边条和机身边条进一步优化了气动性能,确保了飞机在低速飞行时的稳定性与高速飞行时的机动性。扇形不可调进气口和S形涵道设计,使飞机能在不同速度下保持高效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3、苏-47在亚音速时有着极高的灵敏度,使战机能够非常快速地改变迎角与飞行路径,并且在超音速时仍旧保持机动性。武器所能发射时的最大转向率和空速的上下限,为空战优势的重要依据。苏-47战机在所有迎角下都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苏-47战斗机设计布局
1、苏-47战斗机的设计独特,采用了串置式三翼布局,其机翼采用前掠式设计,融合了先进的融合体技术。这种设计的一大特点是对雷达波有极小的反射,得益于吸雷达波涂层和复合材料的应用,如弯曲的进气道和保形外挂架,反射面积仅为0.5至3平方米。
2、气动布局上,苏-47采用三翼面布局,复合材料占前掠机翼90%,前缘前掠20°,配备全展长襟翼和可变副翼。鸭翼为全动近距耦合,可同步或差动偏转,翼尖弧形设计有助于减小阻力。机翼后部延伸形成水平安定面,尾翼采用双垂尾设计,具备内置方向舵,提供稳定的飞行控制。
3、气动布局和结构串置三翼面布局,前掠机翼结构的90%为复合材料,前缘前掠20°,有全展长襟翼,后缘前掠37°,内侧为普通襟翼,外侧为副翼,翼尖为弧型。全动近距耦合鸭翼,前缘后掠50°,后缘后掠-16°,可同步或差动偏转。
4、机翼面板的90%由复合材料制成,使得飞机在长距离任务中具有优异的性能。前掠翼的设计使得苏-47具有独特的外观和优异的飞行性能。虽然这种设计在当时并不常见,但苏-47的前掠翼在提高飞机的航程、抗失速和反尾旋特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苏47战斗机于1987年开始研发,历经多年努力,于1997年9月25日成功实现首飞。设计特点 前掠翼设计:苏47采用了独特的前掠翼设计,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低速飞行时的可控性,并在所有飞行状态下增强空气动力效果。
6、苏-47是苏霍伊设计局为俄罗斯空军设计的一种前掠翼布局的先进战斗机新技术验证机。该机采用三翼面设计,包括前翼、前掠翼和常规尾翼,机体结构的90%由复合材料制成。S37因综合采用前掠翼和推力矢量技术,满足近距空中格斗中的高机动性要求。目前,S37已完成多次飞行试验,包括收起起落架的飞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