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劝诫的故事
1、古代劝谏的故事: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魏征曾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邹忌向齐王进谏。
2、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bai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读书学习须讲方法。清代学者袁枚曾有警世之语:“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他有诗曰:“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4、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历史上有没有魏征直谏这件事?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
历史上谏官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因为谏官的职责就是说出帝王朝政或者决策当中的失误,对这些失误发表见解。如果遇到一个刚愎自用的帝王,谏官可能就会被灭门。谏官也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官职,有一种不怕帝王的勇气。历史上有名的谏官有唐代的名臣魏征,还有商代的比干。他们二人都有着一种胆气和超越常人的智慧。
历史上进谏的故事
春秋时代,赵简子的家臣周舍,矢志对主人直言谏诤,每天拿着笔墨和简牍,紧随简子之后,记录其过失。日有所记,月见其效,年末回首,大有裨益。当周舍去世后,简子三年不闻己过。简子痛惜地说:“自从周舍死后,再也没人指出我的缺点过失。我担心,长此以往,国运堪忧啊。
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邹忌 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害怕自己、客因为有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魏征为官清廉,做事刚直不阿,他是如何做到的?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负责记录窦建德的日常行动及内外大事,有时还会掌管发出的命令,魏征跟随窦建德将近三年时间,虽然史书对二人的交流活动并没有做详细的记载,但依据常理我们可以推测:魏征和窦建德的关系比较密切,最起码要高于平常人,否则魏征不会在伴随窦建德左右的“起居舍人”这一职位上干了三年。
王义方被任命为晋王府参军,弘文馆特进。魏征特别赏识他,想将自己内侄女许配于他。以魏公盛德之人,赫赫之光,苟有得其鉴拔,鲜不震而惊之以为奇遇?而王义方却出人意料,竟然婉言辞谢。没两年,魏征病逝,王义方十分悲痛,又主动去就这门亲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的魏征和李世民是一对备受尊敬的君臣。魏征以他的刚直不阿和深思熟虑的策略赢得李世民的尊重。然而,在其去世后,一份魏征的手稿却引来了李世民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魏征的墓碑被推倒。故事要从魏征的去世开始。作为一位年迈的大臣,魏征在晚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圣君良臣”,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圣君,臣成了良臣,两人之间那份千古难遇的君臣情谊,一千多年来,在史海上空中一直经久不息传颂着,为后世君臣所效仿,为人们所溢美。
魏征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刚直不阿,坚持原则,犯颜直谏,是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的著名功臣之一。其次,他是一位思想家和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