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水稻田野荸荠什么药效果好?谢了
1、茎叶处理:可选用二甲灭草松或二甲苄或二甲唑草酮,在水稻4叶后拔节前喷雾处理(避开正午高温施药)。
2、灭草松:可以防除野荸荠和其他阔叶杂草。 唑草酮喷雾:可以防除野荸荠和其他杂草。 苄嘧磺隆:可以防除野荸荠和其他杂草。使用除草剂时,建议将手套和口罩戴上,以防药剂进入嘴鼻。如果荸荠草很多,请考虑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如结合使用唑草酮喷雾和苄嘧磺隆,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3、二甲四氯二甲胺盐。根据查询惠农网得知,二甲四氯二甲胺盐对野荸荠、异型莎草、鸭舌草、野慈姑、水花生、水竹叶等恶性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有较好防效。
4、二甲四氯二甲胺盐是苯氧羧酸选择性激素型除草剂,具有内吸作用,将药液喷施于杂草叶面,由茎叶吸收并传导至杂草根部,死草较彻底。用于水稻田能防除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如野荸荠、三棱草、鸭舌草、水花生等。
5、耕作方式对野荸荠发生密度的影响很大,在免(少)耕晚粳稻田的野荸荠密度最高,达每平方米15株;而翻耕晚粳稻田野荸荠密度下降为每平方米5株。
6、除草剂氰氟草酯与乙氧磺隆配合使用,效果不好。乙氧磺隆水分散粒剂,是一种高效的水稻田除草剂,可用于水稻直播田及插秧田。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杂草根及茎叶吸收后传导到植物体内,阻止氨基酸合成,并迅速抑制杂草茎叶的生长和根部伸长,最后导致杂草完全枯死。
野荸荠的生长发育环境及繁殖特点
1、野荸荠生长习性:生长于海拔200米至600米的地区,见于水边。野荸荠的植物形态 野荸荠的形态:有长的匍匐根状茎。秆多数,丛生,直立,圆柱状,高30-100厘米,直径4-7毫米,灰绿色,中有横隔膜,干后秆的表面现有节。
2、温度:野荸荠喜温暖,不耐寒,萌芽最适温度15~20℃,分蘖最适温度25~30℃。湿度:野荸荠喜湿润,属浅水性植物,不耐旱,多生于沼泽、水田及浅水溪河中。土壤:野荸荠喜肥沃,在土层浅薄、pH6~7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生长良好。
3、野荸荠属阳生杂草,生长期内需较强的光照,对水分的要求亦较高,保有水层有利于野荸荠的生长,低洼积水的田块发生较重。野荸荠常常构成单一群落或与水莎草构成群落为害水稻。3)开花结实野荸荠对光周期不敏感,花果期7~10月,由于种子发芽率低,在繁殖上并不重要。
4、野荸荠通常是通过球茎来繁殖的,它的球茎很大,繁殖速度很生长速度很快。对种庄稼的人来说野荸荠是恶心杂草,但对于有的人来说野荸荠是一种可食用的植物,野荸荠会在每年秋季结果,它的果实可以食用。野荸荠的果皮呈紫黑色,果肉呈白色,它的果肉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口感很清脆。
野荸荠用什么药打
一般可以往野荸荠上打二甲四氯、灭草松、唑草酮喷雾和苄嘧磺隆除草剂,给植株喷药时最好将手套和口罩戴上,以防药剂进入嘴鼻。要想消灭野荸荠,也可以在田间用二甲四氯拌土和肥料,或在植株刚长出时连根拨掉。
水稻生长期间发生野荸荠,可在秧苗4叶期至拔节前,野荸荠基本出齐、处于幼苗期时,用二甲四氯+灭草松或唑草酮喷雾防除,也可在田间建立水层后用二甲四氯拌土或拌肥料防除。
如果 田里有稗草,可以使用二氯喹啉酸一次,有日照飘拂草可以使用千金, 有野荸荠可以使用二甲四氯钠。治虫要看虫情 ,一般至少需要3次,每次根据虫情用不一样的药 ,为的是延缓害虫产生耐药性。在后期要使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用三环唑防治穗颈瘟。用一次叶面肥防治早衰,夺取最后的高产。
二甲四氯二甲胺盐是苯氧羧酸选择性激素型除草剂,具有内吸作用,将药液喷施于杂草叶面,由茎叶吸收并传导至杂草根部,死草较彻底。用于水稻田能防除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如野荸荠、三棱草、鸭舌草、水花生等。
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人王匡、王凤,趁着饥饿的农民为争抢野荸荠发生殴斗的机会,进行鼓动,号召人们起来反对地主恶霸和王莽政权。他们很快就集合起几百人的队伍,以绿林山(今湖北省当阳县境内)为根据地,号称绿林军。几个月的时间,绿林军就发展到了七八千人。
野荸荠的根是什么样子
野荸荠为莎草科直立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我国福建、广东等地区,常有人问野荸荠的根是什么样子的,野荸荠的根和普通植物的根没有太大的区别。野荸荠的根状茎的匍匐生长的,它的根状茎很长,它的秆通常是丛生的。
野荸荠的形态:有长的匍匐根状茎。秆多数,丛生,直立,圆柱状,高30-100厘米,直径4-7毫米,灰绿色,中有横隔膜,干后秆的表面现有节。叶缺如,只在秆的基部有2-3个叶鞘;鞘膜质,紫红色,微红色,深、淡褐色或麦秆黄色,光滑,无毛,鞘口斜,顶端急尖,高7-26厘米。
野荸荠地下根茎范围较小,块茎向下深扎,呈垂直分布,可深层发芽。块茎上着生有复数芽,当最初的芽发生的植株切断或被除草剂杀死后,块茎上残存的芽能很快萌发,发生新的植株,给防除带来困难。
荸荠是什么东西?荸荠为什么叫荸荠
1、荸荠就是日常生活中被叫做马蹄的水果,有的地方也叫做地栗。荸荠是多年生的沼泽生草本植物,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茎部分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尤适于制作罐头。荸荠外皮为紫黑色,形状为扁圆形,里面的肉质为白色,味道甘甜、脆爽。除可作吃食,荸荠还可以用于提取淀粉,其与藕及菱粉并称为淀粉三魁。
2、荸荠就是日常生活中被叫做马蹄的水果,有的地方也叫做地栗。荸荠是莎草科荸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60厘米;秆丛生,圆柱状;花小穗圆柱形,具多花;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
3、荸荠和马蹄没什么区别,两者都属于同一种东西,荸荠也叫马蹄、水栗、菩荠等。荸荠是中国独特的蔬菜之一,其表皮为棕色或棕红色,颜色较深,且比较有光泽,整体为扁圆形,其顶部有稍突起的茎部。荸荠需要削皮食用,其果肉呈白色或微黄色,味道偏甜且带有微涩感,比较脆爽多汁,十分解腻。
4、荸荠,拼音为bí qí,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也被称为地笋、露葵等。荸荠这个词的拼音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分别是“荸(bí)”和“荠(qí)”。“荸”的拼音是“bí”。在汉语拼音系统中,字母“b”表示声母“b”,而字母“í”表示韵母“i”。
5、其实荸荠和马蹄没有区别的,两者是一种东西,只是有的地方叫荸荠,有的地方叫马蹄而已,荸荠之所以被叫做马蹄是因为它的形状跟马的蹄子比较像,因此大家也把荸荠叫做是马蹄了。
野荸荠属于什么植物类型?
1、野荸荠为莎草科直立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我国福建、广东等地区,常有人问野荸荠的根是什么样子的,野荸荠的根和普通植物的根没有太大的区别。野荸荠的根状茎的匍匐生长的,它的根状茎很长,它的秆通常是丛生的。
2、为什么野荸荠叫马蹄野荸荠为莎草科植物,扁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紫红色或者黑褐色,生长在池沼中,地上的深绿色茎丛生,地下的球茎可供食用。在南方,我们把野荸荠称之为马蹄,这种习惯源自广东、福建一带,后来慢慢传到北方。
3、野荸荠属于莎草科植物,多生长在保水、疏松、含有有机质的中性土壤中,我国福建、广东等地区多有分布,野荸荠功效与作用在于可以食用。野荸荠会在每年秋季成熟,它的果皮呈紫黑色,果肉呈白色,食用口感很佳。
4、野荸荠又名地梨、马蹄,为莎草科植物,扁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紫红色或者黑褐色,生长在池沼中,地上的深绿色茎丛生,地下的球茎可供食用。近年来水稻免少耕栽培应用面积大,减少了对野荸荠地下球茎的机械损伤,导致危害加重。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
5、野荸荠通常是通过球茎来繁殖的,它的球茎很大,繁殖速度很生长速度很快。对种庄稼的人来说野荸荠是恶心杂草,但对于有的人来说野荸荠是一种可食用的植物,野荸荠会在每年秋季结果,它的果实可以食用。野荸荠的果皮呈紫黑色,果肉呈白色,它的果肉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口感很清脆。
6、藨草,又名野荸荠和光棍草,其学名为Scirpus trigueter L.,是一种在中药材中被广泛利用的植物。这种植物的全草部位被用于制药。这种草本植物的自然分布广泛,除了广东省,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它在各地的生态环境中都能找到,适应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