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质不眠倚桂树下一句
吴质不眠倚桂树下一句是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贺在诗中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其一]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绝妙好诗。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首诗共十四行,用了十四个比喻性意象来赞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这些意象中,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
吴质不眠倚桂树下一句:露脚斜飞湿寒兔 拓展知识:该句出自《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和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1、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如下所示:原文: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4、译文:精美的琴声试弦于深秋,彩云来谛听不肯飘走。湘神和霜神都听得愁苦,李凭在长安弹起了箜篌。如昆山玉碎凤凰在啼叫,荷花在流泪兰花在微笑。长安的城门融去了冷光,美妙的琴音感动了紫皇。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天惊石破漏得秋雨行行。梦入神山去教神女弹技,大鱼长蛟欢腾狂舞。
5、李凭箜篌引翻译:背对着大漠,听音书已经断绝,草原上,一年一度地枯荣交替。野火燃尽不了所有的青草,春风吹过又生出新绿。远古的香气侵袭古老的路,碧绿的山峦接绵延不绝的荒城。孟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你送走王孙,泪水沾湿了眼角。李凭没有妻子,年老体衰,孤独地立在空房里。
《李凭箜篌引》赏析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用比喻、引用、拟人手法表现音乐的魅力。比喻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名篇,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到八年,诗人任职长安期间。 诗中,李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比喻,将箜篌的音乐转化为视觉形象,创造出迷人的艺术境界。 与杨巨源的《听李凭弹箜篌》相比,李贺的诗避免了阿谀之词,更注重音乐本身的美感和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