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怎么样
戈尔巴乔夫的评价
尽管他曾经无可争辩地君临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尽管他一个命令就可以使全世界毁灭十几次,尽管他掌握着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秘密警察力量,尽管他动动小指头就可以让任何一个反对者尸骨无存……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成为世界上最随心所欲的人,什么权力,财富,地位都不在话下。甚至,他还可以篡改历史,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当他拥有了这一切时,却发自肺腑地说:“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
“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所以,他要给人民以自由,他自己造丛指了自己的反。和那些最终成为“胜利者”的“领袖”、“导师”、“舵手”、“伟人”们不同,他的马克思主义手电筒不是只雀喊照着别人,而是照向自己。他要给人们自己选择自己政府的权力,自己却无可奈何地失掉了权力;他要给人民以说真话的自顷郑野由,自己却从被讴歌的领袖变为被咒骂的罪人;他要让人民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状况,自己却因为打破了多少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失掉了特权;他要给人民拥有自己财产的权利,自己却沦落到靠卖书和演艺谋生……真不可思议,他竟然还是那么乐观。
什么是伟人?伟人是那些改变世界历史,使人类免于灾难的巨人;而那些改变世界历史,让人民陷入苦难的便是恶魔。显然,戈尔巴乔夫属于前者,斯大林们属于后者。
有人会问为什么后来俄国人没有再选择戈尔巴乔夫,原因很简单,因为戈尔巴乔夫最重要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就是为俄国和世界割去了一个毒瘤,一个长在俄国身上70年的邪恶制度。
当年邱吉尔领导英国取得二战胜利后,英国人民也不再选择他了,但这并不能否定邱吉尔的贡献。
对一小撮人来说他是罪人,对于广大俄国民众来说,他解放了他们,为他们送走了一个纠缠他们的幽灵。他是天使一样的人物。
戈尔巴乔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实践者,他的光辉盖过那些所谓的领袖,他改变了世界。
1.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 》一书,提出了要从 上彻底变革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 2. 1955
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 》一书,提出了要从 上彻底变革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
《改革与新思维》是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撰写的一部有国际影响的著作。全书18.5万字,1987年11月,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美国哈泼——罗公司分别用俄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同时出谈袜版。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改革与新思维》是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请求撰写的一部有国际影响的著作。本书对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时期内外政策,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时期1965年开始的经济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重新作了评价。
详细介绍了当雀侍巧时苏联改革的根源和实质、措施和步骤、问题和前景,还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新思维,包括苏联同中国顷键、美国、欧洲、亚洲、中东、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哪位能介绍介绍苏联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 苏联 ,是一个已不再存在的国家( 1922年 12月30日 - 1991年 12月26日 )。
根据苏联 宪法 ,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加盟共和国 )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 莫斯科 。国家元首为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主席和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和 总理 。 武装力量 名称为 红军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国旗)
格言 :世界工人联合起来!
官方 语言 俄语
首都 莫斯科
最后 总统 戈尔巴乔夫
面积
-总面积
-水面积比份 解体前列第一位
22 402 200 km 2
xx%
人口
-总人口
- 人口密度 解体前列第三位
293 047 571 (1991年7月)
13 08/km 2 (1991年7月)
独立日
-公开
-被承认 十月革命
1917年
1922年
正式解体 1991年 12月26日
货币 卢布
时区 UTC +3至+11
国歌 (1917-1944)国际歌
(1944-1991) 伟大的联盟
国际域名缩写 .SU (还在被使用)
历史
请参见:苏联历史
1917年 11月7日 十月革命 后, 布尔什维克 党人在 俄罗斯 取得了政权,随即与 德国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 托洛茨基 指挥的 红军 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苏联的缔造者 列宁 于 1924年 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 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 工业 和 军事 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 苏联与 纳粹德国 签订了 莫洛托夫 -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 波兰 、 波罗的海国家 、 芬兰 和 罗马尼亚 的势力范围。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 英国 、 法国 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在同盟国的大力援助下,苏联红军和盟军在 1945年 攻占早洞了 纳粹德国 全境,赢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公约,同 美国 和 北约 相抗衡, 冷战 时期开始。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苏联共产党 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 赫鲁晓夫 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一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 个人崇拜 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 中国共产党 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 赫鲁晓夫 下台, 勃列日涅夫 获得政权。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苏联入侵 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 越南 、南也门、 古巴 、 安哥拉 、 埃塞俄比亚 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1980年莫斯科 奥运会 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源芦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 戈尔巴乔夫 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 政治 和 经济 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陆裂枯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 1989年 , 共产主义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 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俄罗斯 总统 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 白俄罗斯 及 乌克兰 的 总统 在 白俄罗斯 的 首府 明斯克签约,成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 ,从建立一个类似 英联邦 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有关苏联解体的详细历史,请参看: 苏联解体 条目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 俄罗斯 、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阿塞拜疆 、 格鲁吉亚 、 亚美尼亚 、 立陶宛 、 爱沙尼亚 、 拉脱维亚 和 摩尔多瓦 。其中一些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 独联体 。
苏联领导人(按时序排列)
苏联共产党 领导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 9月7日 - 1964年 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国家元首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 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 - 1977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 - 1984年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 - 1985年3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 - 1988年8月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 (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日科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 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 - 1941年5月6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 - 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 - 1991年1月14日 (部长会议主席)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 - 1991年8月24日 (苏联总理)
经济
请参看:苏联经济
苏联经济按 社会主义 模式发展。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年 至 1932年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 化学工业 和航空航天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则非常落后,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 莫斯科 、 列宁格勒 、顿巴斯、 乌拉尔山脉 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 波罗的海 沿岸、西 西伯利亚 和 伏尔加河 中下游。苏联的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
在 沙俄 时代,俄罗斯是欧洲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破坏,苏联的粮食一直不能自给自足。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 汽车 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 小麦 ,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对其东欧附属国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苏联著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控制,在不触及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被禁止。
苏联科学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作家机构为苏联作家协会。官方通讯社为 塔斯社 。苏联共产党机关报为真理报,其他主要报刊还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劳动报、红星报等。
政治
请参看:苏联政治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 苏联共产党 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 克格勃 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 黑海 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流放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象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 克格勃 是苏联恐怖统治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克格勃”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军事
请参看:苏联军事、 苏联元帅列表
参见:
俄罗斯
俄罗斯领袖表
苏联简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 CCCP;英语: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简称 USSR),简称苏联,是 1922 年 12 月 30 日由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邦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灶带,至 1991 年 12 月 25 日解体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横跨大部分东欧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北亚;陆上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 15 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漏培但其权力高度集中,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隐搜芦划经济的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并与同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展开了激烈的争霸。
1991 年 12 月 25 日,以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政治地位。至此,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苏联最后一个总统叫什么名字
苏联最后一个带领者是戈尔巴乔夫生。
戈尔巴乔夫生于1931年3月2日,1985年3月起担任要职。1989年5月至1990年3月任苏联最高苏维埃带领人。在1990年3月至1991年12月期间担任苏联带领者,他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带领者。1991年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主要从事社会和文学活动。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出生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袜轮里沃利诺耶村。
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律系,1970年至1978年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担任要职。1971年至1991年任国家人员,1980年至1991年任国家要职,1989年在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带领人。
人物旦游介绍:
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赤卫军区普里沃尔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是村集体农庄的机修工。在上学前,他大部分时间都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1937年的一天夜晚,苏联肃反运动波及到戈尔巴乔夫一家,外公被逮捕,罪名是和托派勾结,破坏集体农庄经济实力。
而戈尔巴乔夫的爷爷也因为没有种子,模好销未完成播种计划而遭逮捕,在劳改营砍了两年木头才被释放。1941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时,戈尔巴乔夫年仅10岁。在战争期间,他家没有撤退到大后方,而是在离前线不远的地方从事农业劳动,此时戈尔巴乔夫失去了正常的学习机会,只能边劳动,边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