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腔燃搜力者也。
翻译: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所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时可以依仗有时却不能依仗;自己依仗自己的聪明却不努力学习的人段燃,是自己荒废了自己(的聪明)的人.糊涂和平庸,(有时)可能限制人(有时)却不一定会限制人;不因为自己的平庸就放弃自己,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自己激励自己(走向成功)的人。
注释:
1.恃:凭借。
2.越:到。明年:第二年。
3.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难道,反而。
4.聪:耳朵听觉灵敏,引申为有智慧。 敏:反应迅伍历速,引申为机智。
5.败:衰弱,颓废。这里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荒废。
6.昏:糊涂。庸:平常。 这里指不聪明,才华不出众。
7.限:限制。
8.之:去,往,到。
9.自:从。
10.至:到,达到。
11.惭:惭愧
12.欲:想
13.往:去
14.语:告诉、说
15.于:对
16.何如:怎么样
17.下:指顺江而下
18.犹:还、尚且
19.明:第二
20.钵:和尚盛饭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21.顾:难道、反而
22.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3.足:足够
24.鄙:边境
25.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的海上。
26.瓶:水瓶。
蜀之鄙有二僧 之是什么意思 子何恃而往 而是什么意思
蜀之鄙有桐念二僧
之,在此可解释为“的
翻译局棚困: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
子何恃而往
恃:凭借,
而,在此表连接关系,可不译出
翻译:您凭着什么去?和缺”
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跟富和尚说:“我想判晌去南海(取经),你觉着怎么样?”
《蜀鄙二僧》文言文翻译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辩侍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跟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取经),你觉着怎么样?”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掘灶锋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买条船前去南海,一直到现在也没能达成;(你那么穷),怎么能到得了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
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蜀之鄙有二僧》翻译
翻译: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拆源纤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原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旅仿惭色。
赏析
文章通过寓言的形式进一步说明难易裂橘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
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