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和大明湖的资料
一、趵突泉又名槛泉,旧称泺,为泺水的源头。三股泉水成一线紧密排列,齐声迸发,声势浩大,因此被乾隆皇帝称为“第一泉”,是泉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同时也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趵突泉位于济南旧城的西南角,南护城河的最西边。趵突泉公园位于现在的泉城广场正西,五龙潭公园正南,公园北门面对商业街“泉城路”,护城河与公园内各泉泉水汇集。为有三股泉水在同一泉池中央。泉池西岸有观澜亭,北岸有舜妃娥英庙。
趵突泉是地理上典型的自流井。成因也大致与此相同。形成自喷井的条件是山谷地形,地下水沿着乎镇前岩层向低处流动,在低处的岩石裂缝上升并在较高的水压下产生自喷。
济南地下深层是由变质岩花岗岩构成的底床,上层是石灰质沉积岩。沉积岩容易透水,花岗岩防止地下水继续向下渗透。济南南部是泰山山脉的最北部,北部则是著名的地上河黄河。这就形成了市区相对较低的盆地结构。降水从南部山区经过渗透进入地下河,在市区下面汇集产生水压。各大泉群旅圆就是泉水外泄的出口。
二、大明湖在山东省省会济南旧城北部,现在的市区中心,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另外两处名胜为趵突泉、千佛山。其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湖水面积约46万平方米,约占旧城的三分之一。大明湖公园大门有郭沫若手书“大明湖”匾额,门首一副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历史悠久的大明湖的人文景观也是极为著名。多处建筑景观是为纪念古人政绩、行踪而修建,如历下亭、月下亭、铁公祠、小沧浪、北极阁、汇波楼、南丰祠、遐园、稼轩祠等,引得历代文人前来凭吊、吟咏。
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宋代的曾巩、岁清苏轼,金元时期的元好问、张养浩,明代的李攀龙、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祯、蒲松龄等。 大明湖公园内的古建筑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大明湖的四大谜,由来已久。明末的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就曾经在自己所写的《齐音·大明湖》中有过详细的记载——“湖在城中,宇内所无,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至于蛇不现,蛙不鸣,则又诞异矣。”后该文又被清朝人收录在《历城县志》中,应该是较早对明湖四怪提出的文字记载。
这也就是济南的人家喻户晓的大明湖里“四怪”——青蛙不鸣,蛇踪难寻,久旱不落,久雨不涨。
1、青蛙不鸣:所谓“青蛙不鸣”,时至今日仍无人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2、蛇踪难寻:所谓“蛇踪难寻”,是因为大明湖内的水鸟众多,使得蛇类很难在其中生存下去。
3、久旱不落:所谓“久旱不落”,是因为大明湖的湖底为质地细密的火成岩,致使源源不断流注湖中的泉水不能下泄。
4、久雨不涨:所谓“久雨不涨”,是因为大明湖的出水口众多,当水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流了出去。
哪句话强烈的表达了 趵突泉的赞美
“七十二名泉”之首
天下第一泉
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
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
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
[清]魏裔鲁
趵突由来天下无,仙人何事觅蓬壶。
亭开银练珠恒润,楼俯金泉浪不枯。
三岛烟波惊滟滪,十洲风雨遍江湖。
狂吟幸有杜康酒,东道肯教客况孤轿返。
趵突泉诗
[清]郭奎先
北海诗豪今有无,犹留白雪贮晶壶。
滔滔不管云根瘦,沸沸常疑地髓枯。
一片冰心摇素影,三株玉树闭稿饥照晴湖。
剪波日莫吟梁父,漱石徒惭旅思孤。
趵突泉诗
[清]刘胤祚
黄鹤翩跹事有无,珠玑百斛涌方壶。
疏林夜静千山暝,凉月敬弊秋归万木枯。
水泻琴音传王屋,云连雁影落平湖。
临流坐对芙蓉老,惟有高吟兴不孤。
趵突泉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写过《趵突泉》诗作的有很多,比如明代的汪广洋、元代的赵孟頫、清代的顾我锜、元代的张养浩、北宋的曾巩。
趵突泉,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乾隆皇帝南巡时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
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启功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态正岩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
宋代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趵突泉取名“槛泉”。“槛”,假借帆御清袭为滥,泛滥之意。“槛泉”典出自《诗经》,但济南百姓却因“槛泉”之称太雅,直接弃之不用,仍叫它“爆流泉”。
“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
趵突泉名字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
轮”。泉水一年逗冲四季恒定在摄氏18°C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象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历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诸如曾巩、苏轼、张养浩、王守仁、蒲松龄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趵突”一名最早就出现在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的诗文之中。曾巩曾出任过齐州(即今济南)太守,非常热爱齐州的山水,他描写这处泉水的那首七律,题目就叫做《趵突泉》。诗是这样写的:
一派遥从玉水分, 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常早, 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旁行似鉴, 最怜沙际涌如轮。
曾城齐鲁封疆会, 况托娥英诧谈指帆世人。
曾巩还在《齐州二堂记》中说:“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含雹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可见,“趵突”这一称谓当时还只是在民间流行,它很可能就是一个象声词,类似“噗嘟”、“咕嘟”等等,以描摹泉水汹涌喷薄的声响。古人也曾称趵突泉为“瀑流泉”,“瀑流”其实也是象声,可以作为“趵突”的佐证。如果这一推断不差,那么曾巩能够直接运用民间语汇于诗文创作,使得“趵突”一名从此日益响亮。
《咏趵突泉》这首诗的意思
趵突泉
[金]元好问
白眼消尽冻云凝,山月飞来夜气澄。
且向波间看玉塔,不许桥畔觅金绳。
趵突泉
[宋] 曾巩
一派遥从玉水分,
晴川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温尝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
层城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趵突泉
[元]张养浩
物平莫若水,堙阻乃有声,
云胡在坦夷,起立若纷争。
无乃沧海穴,泄漏元气精,
不然定鬼物,搏激风涛惊。
趵突泉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
趵突泉
[元] 张养浩
绕栏惊视重徘徊,流水缘何自作堆?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天雷。
深通沧海愁波尽,怒撼秋涛恐岸摧。
每过尘杯为潇洒,斜阳欲没未能回。
将别历下绝句二首
(之一)
[宋]晁无咎
来见红蕖溢渚香,归途未变柳梢黄。
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汉阳。
济南杂诗之一
[金]元好问
斫来官树午阴经,湖畔游人怕晚晴。
一夜灵泉庵上宿,四山风露觉秋生。
咏趵突泉
[明] 胡缵宗
王屋流来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
云含雪浪频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
滚滚波涛生海底,芃芃蕊萼散城边 。
秋光一片凌霄汉,最好乘槎泛斗前。
趵突泉
[明]晏壁
渴马崖前水满川,江心泉迸蕊珠圆。
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
泺源饮边一丈
[清]光庐
寻幽到泺源,相对倒金樽。
岚气连城白,泉声入夜喧。
绨袍知己在,华发故交存。
醉矣霜天晓,依投月下门。
咏泉
[明] 马三才
碧水通灵穴,芳亭俯浅涯。
源惊腾地出,势欲上栏斜。
散影飘暗雪,回光落镜花。
仙炉终日沸,何处觅丹砂。
趵突泉
[明]沈道全
灵源拓迹是何年,突涌疑穿松底天。
溅石迷空晴亦雨,飞涛喷雪夏犹寒。
明珠乱落天花坠,玉乳长浮地肺联。
我欲乘流窥海藏,恐惊龙女驾瑶轩。
趵突泉观麦畦
[明]吕纯如
一隙灵源鬼斧开,飞涛喷沫亦奇哉。
全将鲛室珠玑出,并挟龙宫风雨来。
四面青山连埤堄,千年白雪倚楼台。
郊游处处成欣赏,况有甘霖发麦荄。
题趵突泉
[明]张鹤鸣
宓灵碎剪夜光绡,笑掷波心雪浪骄。
倒卷银河穿泺底,遥牵海月涌江潮。
惊看乳窦投珠佩,响应冰壶冷玉箫。
我欲挂冠从卜筑,抱琴直旁水西橘绝桥。
趵突泉
[清]吴伟业
似瀑悬河处,飞来绝壑风液橘,
伏流根幻渺,跳沫拂虚空。
石破奔泉上,云埋废井通。
错疑人力巧,天地桔槔中。
趵突泉和赵韵
[清]张缙彦
千里青冥看欲无,却从石底出冰壶。
黄花烟冷流常伏,碧海鲸翻雪未枯。
山雨时时喷绝壑,天空夜夜落平湖。
仙楼此地骚坛在,何处关河客影孤。
趵突泉诗
[清]丁耀圆埋姿亢
曩里松化饭不无,年来避地近方壶。
菖蒲九节根将老,乔木三株叶未枯。
云接太行分岱岳,水从王屋到明湖。
抱琴欲别成连去,宦海茫茫月影孤。
趵突泉
[清]魏裔鲁
趵突由来天下无,仙人何事觅蓬壶。
亭开银练珠恒润,楼俯金泉浪不枯。
三岛烟波惊滟滪,十洲风雨遍江湖。
狂吟幸有杜康酒,东道肯教客况孤。
趵突泉诗
[清]郭奎先
北海诗豪今有无,犹留白雪贮晶壶。
滔滔不管云根瘦,沸沸常疑地髓枯。
一片冰心摇素影,三株玉树照晴湖。
剪波日莫吟梁父,漱石徒惭旅思孤。
趵突泉诗
[清]刘胤祚
黄鹤翩跹事有无,珠玑百斛涌方壶。
疏林夜静千山暝,凉月秋归万木枯。
水泻琴音传王屋,云连雁影落平湖。
临流坐对芙蓉老,惟有高吟兴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