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觉醒年代》,很疑惑胡适到底爱国嘛?
回答:胡适是爱国的。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兄闷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曾赴美国羡散弯康奈尔大学留学,是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民国七年(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国学季刊》杂志编辑。他曾出版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曾创办《努力周报》,《独立评论》。
胡适是一个美国爱好者,他极端的认为美国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是适合中国的掘哪。在《觉醒年代》中这种思想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但不能因为他热爱美国,就否定他爱国。胡适是热爱中国的,他只是救国思想与众不同。后期他虽然退出中国共产党,但他一直默默帮助中共,一直致力于解放人们思想。
为什么讨厌胡适?
讨厌谈不上,毕竟他是对我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我觉得讨厌他的人,应该是觉得他有点过于保守吧。
之前认识的胡适仅限于课本上,对他的认识握逗岩就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直到看了《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我对胡适的认识不只是冰冷的文字了。
《觉醒年代》里面的段御胡适,起初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领导者,高举“新文化”的大旗,但是慢慢的,他越来越不赞成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思想,他相信美国的那一套东西,觉得中国要全盘学习美国制度,但是陈李两人却信奉马克思主义,他们也产生了分歧。
胡适没有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美国的一套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可他却处处阻拦陈李两人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其实看到这我是挺不理解的,觉指陵得他不敢去探索,有点过于崇拜美国制度。我觉得也是因为这件事,导致有些人不喜欢胡适先生吧。
《觉醒年代》胡适:出场时是风度翩翩的男神,然而越看越不招人待见
《觉醒年代》看到现在,相信不少人已经被胡适那句整天挂在嘴边的“我的导师杜威”整得挺烦的。
柳眉请他帮忙翻译山东请愿团的资料,他说没有时间,“我的导师杜威要来中国,我要安排他的行程”,最后在陈独秀的“威逼利诱”下才勉强干活;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青岛马上要丢的时候,他着急要去上海,“国家和北大没我都可以,可是我的杜威导师没有我,他在中国会寸步难行”。
虽然人家也有人家的道理,人家提倡学术是学术,政治是政治,但是看到这些地方,还是让人心里觉得挺不舒服的。
要说《觉醒年代》中对胡适的塑造,可谓是“欲抑先扬”,刚出场时,年轻帅气的海归学子,风度翩翩,彬彬有礼,才华横溢。
但是到后边,越看越不是那个味了。
一味鼓吹“全面学习美国”,对威尔逊盲目信任,且不说了,毕竟年轻嘛,而且当时大家都在探索。
然后,在民族危亡之际,坚持不谈政治。郭心刚在课堂上提出山东问题时,说什么“山东问题不是一个学生关注的,威尔逊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然后,在延年、乔年他们的“工读互助社”第一实验小组失败时,说了一番什么“计划不够周全”、“本末颠倒”之类的不接地气的话,用剧中李大钊的话说就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然后,为了准备杜威的行程,想推掉山东请愿团的翻译;在青岛将失、学生运动风雨欲来之际,要去上海迎接杜威。
他对蔡元培说:只要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以为有了北大,就能包打天下。巴黎和会它会听咱们北大的吗辩槐?不会的。只要咱们表明自己的态度,尽力了就是了。
道理是那个道理,但是,在所有人都为了国家命运而夜不能寐、食不下咽之际携辩友,在中国外交使团和会上卑躬屈膝、声泪俱下之际,
在一向温和的蔡先生都忍不住爆粗口之际,在仲甫和守常彻夜不眠以笔作刀枪,呼吁大家反对强权之际,在学生郭心刚悲愤忧愁而一夜白头之际……
他的这些话,未免显得太轻飘飘了,甚至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味道。
他说陈独秀“脾气暴躁、刚愎自用、做事容易走极端,说不定会捅出大篓子。”也许是的,但怎么着也比他这种“轻飘飘”的态度看起来灶搏让人舒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