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赵翼却在《瓯北诗话》中说“宋诗以苏、陆为...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再次是散文化。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说:“以文为诗,白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其时,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始,已有此倾向。总的说来它破坏了诗歌的固有特征,不足称道。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的缺点,是有时议论过多,过于散文化,形象性较差。赵翼的文学著作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赵翼与袁枚、张问陶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赵翼《瓯北诗话》) 陆诗也有不足之处。它虽然清空一气,明白如话,但有时不免率尔成章,气势有余而含蕴不足。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缺点,是词意和句法有互相重复蹈袭的现象,特别是在晚年。
力透纸背的意思
1、力透纸背的意思是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几乎透到纸张背面。释义:意思是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常用来形容诗文等作品运力巧妙,内涵深刻。
2、力透纸背的意思是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拼音 lì tòu zhǐ bèi。释义 写字时笔锋的力量到达纸的反面。形容书法、绘画遒劲有力。后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用词精练。
3、力透纸背的意思:笔锋的力量能穿透纸达到纸的背面。本形容书法功力深厚。后也形容诗文作品立意深刻,语言精警。读音:lì tòu zhǐ bèi。
4、力透纸背的意思是: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拼音 力透纸背 [ lì tòu zhǐ bèi ]出处 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赵翼原文_翻译及赏析
全诗完全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逗出自己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首联破题,从山河形胜落笔。
赏析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
——清代·赵翼《论诗五首·其一》 论诗五首·其一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议论组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
此固地为之也,时为之也。」这里即用其意。赋,吟咏、描写。沧桑,沧海桑田之省文,此指金之易代。
赏析 第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第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举重若轻的典故出处
1、通过百度文库查询可知,举重若轻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讲述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和窦融的事,与诸葛亮没有直接的关系。
2、典故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3、举重若轻,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它的原意是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一样。负重的驴,是一个源自伊索寓言的故事。
4、举重若轻的典故 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5、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举轻若重举轻的东西也像举重东西一样稳重,比喻做简单的事也很认真,或做简单的事也能体现出重要的意义。这两个成语是反义词。意思刚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