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事迹
光绪三十年五月1904年赴日本留学,同年参加同盟会,先后在东京弘文学院、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选学“舶用机关”。1911年毕业回中国。1911年9月到京师参加“海归”考试,以最优等成绩获赏“工科进士”。
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转学地质学,1918年5月,他以《中国之地质》的优秀论文获得了拦差隐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接着到欧洲大陆做地质考察。
1954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任主席。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扩展资料:
李四光是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4],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
然而其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压制,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利用权力对其地质力学理论和第四简厅纪冰川理论进行的推广和对其他观点的压制,也被认为是政治对科学发展和传播产生负面影响的典型例子。
对中国北部䗴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的䗴类及石炭二叠系研究。其创立的“䗴”字,用来翻译Fusulinid(一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庆轿为现在的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李四光的主要事迹100字
李四光的主要事迹: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做了工作汇报。
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
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
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扩展资料:
李四光改变了“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的主流观祥银念,带领我国找到了油田,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枝陆出巨大贡献。
后来,李四光还找到了中国第一块铀矿石,为新中国制造原子弹贡献了必备的放射性原材料。晚年的李四光,又将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报和地热能的利用上。总而言之,李四光的一生,就是为国奉献的一生。
李四光曾说,“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
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谨搭宴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是多么幸福、愉快、生动、活泼!”他一生的科研事业,都是以国家需要,来作为自己创新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科院物理所讲述:李四光一门三院士“无悔的选择”
李四光的事迹有哪些
你好,李四光是我们现代地质力学的奠基者,他的一生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把自己的青春和所有的才华都奉献给了国家,他是一名优秀以及伟大的科学家,我们会永远记着他的名字,为他光荣的事迹点赞之外,我们更应该学习他身上的科学态度,对工作严谨的作风,还有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李四光作为我国现代地质研究的开拓者,在一片空白的地质力学上书写了自己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生在做地质研究,是一个教育家和音乐家,可谓是才艺双全。他做出的奉献主要有,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利用,以及为地球科学,地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技术的指导。
李四光的研究为我国石油开采和石油储存以及地分层的研究做出有意义的奉献,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对地震的预测和地震预防,一直是我们人类不断探索的道路。在人们没有掌握地震的科学信息之前,人改手们对待地震是恐惧的,那么李四光的主要奉献还表现在对地震的预报上,他认为地震是一种核指嫌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所以他提出过很多预测发生地震的观点逗乎,这些观点在后来的证明都是正确的。
李四光除了自己在科学方面的奉献,他还对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奉献。他觉得国家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的重视。所以在他的工作研究之外他还投身于教育事业,出席过多所大学的演讲,为学生们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
受到他的教育影响很多才子后来也都有不错的成绩,为后来开展地质研究工作不断地输送人才,所以李四光为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很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