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宁是谁?简单介绍
白朗宁夫人小传 简介: 伊丽莎白·巴莱特,著名女诗人, 1806年3月6日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显现了好学的天性和文学上的才能。她从没受过正式教育,凭着自修,精通了古希腊文,还学会了拉丁文和欧洲好些国家的语言。她在英国西南部乡间长大,本是个活泼的女孩子,爱好书本,也爱好大自然,她也爱骑着小马在绿原上驰骋——我们的女诗人是有过快乐的童年的。但是在15岁那年, 有一次骑马,不幸跌损了脊椎,从此她就失去了可贵的健康,20几年来一直是禁锢在床上的病人。 她的生命够悲惨了,然而苦难并不就到了尽头,她还得一次次遭受意外的打击。 先是她的母亲去世了,以后她的弟弟爱德华就成了她最亲爱的人,他陪着她在乡间养病,不幸溺死在她窗前望得见的那条河流里。她回到伦敦的温波尔街,和家里的人住在一起。伦敦阴寒潮湿的气候对于患慢性疾病的人是有害的,她清销的身子越来越坏了。仿芦但是她还是承担起人生的辛酸,坚韧地活下去,把她的悲哀和希望都写进诗歌里。 她在1833年和1838年先后出版了《备正带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英译本和诗集《天使们》,平时也经常在伦敦的文学杂志上投稿。 1844年,她的两卷本诗集出版,这在她长期的创作生活中,是一块可纪念的里程碑。由于这部诗集,她结识了另一位诗人罗伯特·白朗宁(BobertBrown- ing1812-1889),她那充满着哀怨的生命从此打开了新的一章。在当时,白朗宁还是个没有名声的青年诗人,知道他的只有少数几个朋友。白朗宁读到了她的诗集,最初四个半月殷勤的通信,在她一片昏暗的生活中忽然打开一个窗口--她一天里最光亮的时辰,就是每当黄昏降临,在期待中听到邮差的那一声叩门。一段时期里,她开始写下献给她情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她的才华在这里更达到了顶点。 当他第三次向她求婚的时候,她再也没法拒绝了,她已是一个被征服者,心悦诚服地答应着她情人的呼唤。1846年 9月12日,第二年 4月,移居佛罗伦萨,这个意大利文艺 复兴的发祥地。 在整整 4年中,这对夫妇没有离开过意大利,生活十分愉快。白朗宁说:“我们 就像一个洞穴里的两只猫头鹰那样快乐,只是‘巴’胖了,脸色红润了。”白朗宁夫妇一起度过了15年幸福的生活,在这15年中,从不知道有一天的分离。 1861年 6月29日,白朗宁夫人永别了她的罗伯特。临终之前,她并没多大病痛(不过 患支气管炎罢了),7月1日早晨,“吉第居”所在的那一个市区的商店都自动停止营业, 表示他们的哀思。 佛罗伦萨的人民感谢白朗宁夫人对于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的深厚同情,以市政府 的名义,在她生前所住的“吉第居”的墙上安置了一方铜铸的纪念牌,上面用意大利 文刻着:在这儿,E·B·B生活过、写作过。她把学者的智慧、诗人的性灵和一颗妇女的心融合在一起。
白朗宁夫人的诗我怎样爱你
我怎样爱你 作者:伊丽莎白.巴莱特.白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译者:阮一峰我怎样爱你?让我来告诉你。
我用我灵魂所能达到的极限来爱你,
就像在黑暗中感受
生命的尽头和上帝的恩惠。
我爱你,是日光和烛焰下
最基本的需要。
我无拘无束的爱你,就像人们为权利而斗争。
我无比纯洁的爱你,弯卜歼就像人们不为赞美而陶醉。
我爱你,我的深情不再留给往日的悲伤,
我爱埋冲你,用我童年的信念,
我爱你,就像爱那些天上的圣人,
我爱你,用我生命中所有的呼吸、微笑和弊亩泪水,
如果上帝让我去死,我会接受,
但死后我会更加爱你。 英文原诗如下:How do I love thee?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 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 day's
Most quiet need, by sun and candle-light.
I love thee freely, 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 as they turn from praise.
I love thee with the passion put to use
In my old griefs, and with my childhood's faith.
I love thee with a love I seemed to lose
With my lost saints. 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 tears, of all my life; and, 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
〔英国〕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第四十三首》赏析
《〔英国〕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第四十三首》经典诗文赏析
我是怎样地爱你?让我逐一细算。
我爱你尽我的心灵所能及到的
深邃、 宽广、 和高度——就象我探求
玄冥中上帝的存在和深厚的神思。
我爱你的程度, 就象日光和烛焰下
那每天不用说得的需要。 我不加思索地
爱你,就象男子们为正义而斗争;
我纯洁地爱你, 象他们在赞美前低头,
我爱你以我童年的信仰; 我爱你
以满怀热情,就象往日满腔的辛酸;
我爱你,抵得上那似乎随着消失的圣者
而消逝的爱慕,我爱你以我终生的
呼吸,微笑和泪珠——假使是上帝的
意志,那么,我死了我还要更加爱你!
(方平 译)
伊丽莎白·巴莱特与白朗宁的结合,已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他们的恩爱情深,在此诗中达到了极致。
独处深闺,常卧病榻的巴莱特小姐,哀怨成了她生活的主旋律,尘世的情爱在她简直是不可企及的奢求。她怀揣圣经,口呼阿门,就这样准备聊度残身。当闺房外爱的烈光照在她的头上,她目眩,她忐忑,她惊悸,她拒绝了。最后在她确认这来势猛烈的光确是射向她的后,她惴惴地收起了圣经,张开双臂扑向那神往已久的太阳。面对来之不易的爱情,她敞开了她的心扉,也放开了她的歌喉,歌唱她心中那火焰般炽烈的爱情。
情爱是不可以尺寸来度量的。聪明的巴莱特小姐,凭着她高超的诗艺, 以抒写自己的心曲。其具体手法就是以虚拟的意象和最寻常的事实来明喻或暗示抽象的爱。于是,爱之深就如同玄冥中存在的上帝——深不可测;爱之广又如同每天吃饭一样寻常。
诗人还从爱的勇敢、爱的纯洁、爱的烈度以及爱的持久性、爱的永恒性上,一步一步加深抒写,最后达到 *** 。爱象“终生的/呼吸,微笑和的泪珠——假使是上帝的/意志,那么,我死了我还要更加爱你!”爱之炽烈无疑已到白热化程度。
诗人在诗中以“往日满腔的辛酸”来爱白朗宁,从反面作比。李做了解诗人身世的读者,一定明白这比蔽闭喻非常贴切,而且非常个性化。任何具象的比喻或说明,在诗人的眼里都显得有缺陷,因而诗人多以一些非具象的喻体作比,如“深厚的神恩”、 “为正义而斗争宏扰裂”、 “童年的信仰”、 “满腔的辛酸”、“消失的爱慕”等。这些比喻看似平淡,然而一经诗人之笔,则又显得多么新奇,深化了爱的深度和广度,使诗情获得了富于空灵性的美感。
(胡照明)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
1、简介
《双语译林: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直译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因为勃朗宁夫人写过关于一对葡萄牙爱人的抒情诗,勃朗宁很爱这诗,常把妻子叫做“我的小葡萄牙人”的缘故。是勃朗宁夫人与勃朗宁相爱之后到之结婚之前写下的。
表达了勃朗宁夫人拥有爱情之后的欢喜、激动、担心等种种情绪,爱的纯粹与热烈曾经感染了无数读者。勃朗宁读过之后,欣喜地称之为莎士比亚以来最美的十四行诗。
2、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又称勃朗宁夫人或白朗宁夫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人尊敬的诗人之一。生于1806年3月6日。15岁时,不幸骑马跌损了脊椎。从此,下肢瘫痪达24年。
在她39岁那年,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她那充满着哀怨的生命从此打开了新的一章。她的作品涉及广泛的议题和思想,对艾米丽·狄金森,艾伦·坡等人都有影响。
扩展资料
1、人物介绍
伊丽莎白·芭蕾特·莫尔顿-巴雷特,1806年3月6日出生于英格兰的达勒姆。她的父亲爱德华·莫尔顿-巴雷特,在牙买加的甘蔗种植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财富,于1809年他买镇告镇下了“希望之果”—在莫尔文丘陵附近500英亩的地产。伊丽莎白享受过拥有特权的童年。
在领地的四周,她围骑着小马访问附近的其他人家,并经常同她的11个兄弟姐妹排演家庭式的舞台剧。尽管她身体比较虚弱,但在1821年前她并没有什么健康上的问题,可是当时的库克医生却开药方用鸦片来医治她的一种神经系统的失调。
她的母亲在她22岁时就去世了,评论家们认为她母亲的死对她在今后在写作《奥罗拉·利》时的失误,留下了迹象。
伊丽莎白,在小时候就是一个有才能的孩子。她在10岁之前,就已经阅读了若干莎士比亚的剧本,部分的蒲柏的荷马史诗译著,以及《失乐园》和英国、希腊和罗马历史的若干篇章。几乎在每个方面,她都是自学的。
在她十岁的时候,她阅读了主要的希腊和拉丁作家的作品和但丁的《地狱》——所有的这些作品她都是阅读原文的。对知识的强烈欲望促使她把希伯来语学习得相当好,以致她可以把从头到尾读完《旧约圣经》。
她很欣赏潘恩,伏尔泰,卢梭和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和创作题材,这样就使她在以后自己所写的信件和诗词里,表达出对人权的关怀。在她12岁的时候,她已经写出了由有押韵对句的4本书所组成的“叙事诗”。
芭蕾特后来提到她的友袜第一次文学的尝试是“重新写了一遍蒲柏的荷马,或者说没有完成。”在芭蕾特20岁出头的时候,她结交了一位中年的盲人学者——博伊德·休斯图·亚特。这位中年学者促使芭蕾特重新引起了对学习希腊语的兴趣。
在他们两人的交往过程中,芭蕾特吸收了数量惊人的希腊文学——荷马、品达罗斯、阿里斯托芬以及其他人的作品。可是过了几年,芭蕾特对图亚特的偏爱就减退了。
她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著作和纯粹哲学的着迷被一种宗教痴迷所弥补了,这种宗教痴迷,她后来描写为一种“不是一种温文有礼的基督的深深劝导,而是宗教狂的愚蠢幻想。”(见“热情”内涵的卫理公会教义。)
她和她的家人参加了在离家最近的不信奉英国国教的小礼拜堂的祈祷仪式,而巴雷特先生却积极从事于圣经和传教士协会的工作。从1822年开始,伊丽莎白·芭蕾特的兴趣越来越倾向于古典学派和文学方面。
巴雷特先生在19世纪30年代初所受到的经济损失,迫使他卖掉了他的庄园“希望之果”,尽管他们的家庭还不算贫穷,可是在1832年到1837年间,他们的家庭迁移了3次,最后于1838年落脚于伦敦的温坡街的50号.
在1838年,伊丽莎白·芭蕾特所写的《天使和其他诗歌》第一次披露了以她自己的名字发表的、比较成熟的诗篇。同年,她因健康原因,促使她搬到德文郡海滨的托基。
她由最喜欢的兄弟爱德华所陪同,可是就在那一年爱德华因溺水而死使她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以致有好几个月只得沮御粗丧地躺在床上。
以后,她的健康就永远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当她回到温坡街的时候,她已经变成一个残疾者和隐士,在病床上渡过了以后5年中的大多数的时间,她所接触到的人除了她的近亲以外只有一、二个人。 在这些同她接触的人中,有一个富有和欢乐的艺术朋友,名叫约翰·凯尼恩。
由于伊丽莎白在1844年所写的诗使她成为英国大陆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这样就鼓励了罗伯特·布朗宁写信给她,告诉她,他是多么喜欢她的诗歌。于是约翰·凯尼恩安排罗伯特·布朗宁于1845年5月份去看望她,由此打开了文学史上最享盛名的求爱的一页。
伊丽莎白·芭蕾特比罗伯特布朗宁年长6岁,而且还是个残废,她几乎不能相信这个精力旺盛和有世俗观念的罗伯特·布朗宁会真正像他公开所宣称的那样地去爱着她,她的这种怀疑在她以后二年中所写的:《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中表达了出来。
终于,爱情战胜了一切,然而罗伯特·布朗宁模仿他心目中的英雄——雪莱迅速而神秘地带走了他的心上人,他们终于在1846年8月到达了意大利。因为他们都是正派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所以在他们出走前的一个星期就正式结婚了。
巴雷特先生剥夺了伊丽莎白·芭蕾特的继承权(他对没有他的允许而结婚的每个子女都是这样对待的。他从来没有允许过)。然而,伊丽莎白·芭蕾特与她的兄弟姐妹不一样,她继承了属于原来就应该属于她的一些钱,所以罗伯特·布朗宁的一家就比较舒服地生活在意大利。
在1849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名叫罗伯特·德曼·巴雷特·布朗宁。在她丈夫的坚持要求下,在她的《诗集》第2版中,加进了她的爱情十四行诗。
这些诗增加了她诗集的名气,同时也增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对他们所最喜爱的女诗人吹毛求疵式的的批评。(在华兹华斯逝世的1850年,她曾经认真地被考虑授予为英国的桂冠诗人,后来这个称号被丁尼生摘取了)。
她逐渐对意大利的独立斗争感兴趣,这种思想在《圭迪的窗子》(1851)和《大会前的诗歌》(1860)表现得非常明显。在1857年,人们看到她的诗歌-小说,《奥罗拉·利》。至今还不清楚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有着何种类型的病痛,尽管她已经享受到所能设想到的医疗和文学学者。
究竟是为了什么,不断地使用鸦片可能使她的身体越来越差;而她的丈夫罗伯特·布朗宁只有依靠把她带到南方和对他的悉心照顾来延长她的寿命。可是她终于在1861年6月29日死在她丈夫的怀里。
在19世纪的美国和英国的有文化教养的读者中,还没有受到的尊敬过比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更高的女诗人。她的诗对艾蜜莉·狄更生的著作有着巨大的影响,艾蜜莉·狄更生赞扬她是一位有成就的女性。
2、顽强历程
本是一个残废的病人
她本来是一个残废的病人,生命,只剩下一长串没有欢乐的日子;青春,在生与死的边缘上黯然消逝。如今,在迟暮的岁月里赶上了早年的爱情。然而,她只能流着泪,用无情的沉默来回答一声声爱情的呼唤。但是,爱情战胜了死亡,从死亡的阴影里救出了一个已经放弃了生命的人。
就像神话中的英雄在悬崖边救出了被供奉给海怪的公主,替公主打开了裹在她周身的铁链;她那不知疲倦的情人也帮着她摆脱了她的惊慌、她的疑虑、她的哀怨,扶着她一步步来到了阳光底下。她动荡不安的感情逐渐变得稳定了;她对于人生开始有了信心,产生了眷恋。
未来的幸福,不再是一团强烈的幻光,叫她不敢逼视,不敢伸出手去碰一下了。她敢于拿爱情来报答爱情了。爱情使她重新站了起来这份爱情使她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在病室中被禁锢了24年之后,她终于可以凭自己的双脚重新走到阳光下了。
勃朗宁夫妇一起度过了15年幸福的生活,在这15年中,从不知道有一天的分离。1861年6月29日,白朗宁夫人永别了她的Robert。临终之前,她并没多大病疼,也没有预感,只是觉得倦;那是一个晚上,她正和勃朗宁商量消夏的计划。
她和他谈心说笑,用最温存的话表示她的爱情;后来她感到倦,就偎依在勃朗宁的胸前睡去了。她这样地睡了几分钟,头突然垂了下来;他以为她是一时昏晕,但是她去了,再不回来了。她在他的怀抱中瞑了目。她的容貌,像少女一般,微笑,快乐,高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