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是几年级的课文
白鹭是尘笑五年级上册的课文。
《白鹭》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创作的一篇经典散文。由于本文用词颇具古意,用典言简义丰,抒情含而不露,对于初入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篇“难文”。
这篇课文其实是告诉同学们,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美,让同学们明白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发现美。
对于统编教材新增的此类文学性较强的“难文”,教师如何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难文浅教”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全文的总起句,以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2-8):具体描写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9-11):与第一部分首尾呼应,抒写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的美的赞叹。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1892年誉指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派虚含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沫若的作品有:散文集《长春集》、《潮汐集》、新诗集《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全文?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全文如下: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迹镇则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变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注:另一种版本为琉璃 )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旅绝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姿棚骨子里的散文诗。
五年级课文《白鹭》的作者是谁?
五年级课文《白鹭》的作者是郭沫若。
《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全文语言优雅,蕴含深粗闹意,用词准确,语言质朴,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
赏析
作者开篇把白鹭比作一首诗,优美而有富有意境,而且是一首精巧的诗。由此,这已经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美的岩信罩种子,等着它发芽,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来。
作者仅仅对白鹭寥寥数笔的描绘,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先是同白鹤、朱鹭和苍鹭作比照,彰显了白鹭“全身的流线型结构”,这就突出白鹭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美,颇有点儿“百鸟之中我为首”的意思了。
白鹭“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真让人惊叹坦银白鹭的独特之美,自然,那些美丽的白鹤、朱鸶、苍鹭定会自叹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