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抚使简介
1、宣抚使,这一官职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唐后期起,为平息战乱与自然灾害,朝廷派遣大臣赴战后地区以及受灾区域进行安抚工作,称其为宣先安慰使或宣抚使。这一职位在宋代不常设,但掌管着宣传威信、安抚边境和监管军事将领、监督军队行动的重任,常由二府大臣充任。
2、奢香夫人(1358年-1396年),彝族,出生在四川蔺州(今四川叙永)的宣抚使司衙署,蜀汉建兴三年置,仍为蛮夷君长。后改为宣抚司,仍以世为宣抚使。奢香是袭任主职的宣抚使奢庆之女,因名而取姓。奢香自幼聪明好学,性格开朗,能歌善舞。
3、”一夕,帝闻敌军欢噪,命警备,仲温奉绳床,帝凭其肩以行,至旦不能寐。中统元年,擢平阳、太原两路宣抚使;二年,改西京。至元九年,迁顺德路总管。时方用兵江淮,有寡妇鬻子以偿转输之直,仲温出俸金赎还之。十六年,为湖南宣慰使。二十二年,改淮东。岁旱,仲温导白水塘溉民田,公私赖焉。
于成龙宣抚使是什么官,清朝宣抚使是什么官
为世袭的武职士官。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是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厅级。明清因袭元制,宣抚使遂成为世袭的武职士官。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立燕京、北京等路十宣抚司,以宣抚使总理一方民政,以后撤销;后于云南、四川、湖广行省民族地区参用土官为宣抚使,专理本州事务。
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文京外官:无 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于成龙,顺康熙年间官员,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十七年,迁官为福建按察使。有百姓因为与海外有来往而获罪,株连了几千人,案件审讯完毕,判处统统斩首。 于成龙写信告诉康亲王杰,认为所株连的多是平民,应该查清以后释放他们。康亲王平素很敬重于成龙,就全部答应了他的请求。 康熙十九年被提拔为直隶巡抚。
安抚使,作为宋代特殊时期的重要职务,其起源与发展历程在《宋代官制辞典》中详尽记载。这一职位最初作为差遣官,其职能在于安抚地方,协调军事与民政事务。宣抚使,同样起源于差遣,旨在维护边疆稳定,指挥军事行动。其职责范围广泛,常常在战争或危机时期被任命,以应对突发情况。
清朝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司法、军事衙门及长官名称
1、司道之下的地方行政衙门有府、厅、州、县各级,府的长官为知府,初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为从四品。府下有厅,由同知、通判管理,同知为正五品,通判为正六品。府下还设有州,分为指数布政使的直隶州和由府管辖的散州,长官为知州,前者为正五品,后者为从五品。
2、按察使则负责管理全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站事务,按察使通常被称为臬台或臬司。清代道的长官名为“道员”,因民间尊称“道台”而得名“道台衙门”。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行政机构,负责协调府级和县级的事务。
3、知府是一个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清朝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之一,清朝的府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市。
清朝的品级是怎么排列的?
1、从五品:局级副加。周知,清代吴品的代表官职,基本相当于今天县级市的高级市长。正五品:局级减官。清代正武平的代表机构——直隶周知,基本相当于省政府直属的县级市的市长。从四个产品来看:局级官职。清朝时,知府四平的代表官职,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正四品:局级官加。
2、因此,出任兵备道的这个人的品级,是以他本身的官衔为准。即,布政使司的参政是从三品,参议是从四品;按察使司的副使是正四品,佥事是正五品。 劝业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后,各省陆续设置。掌全省农工商业及交通事务。署内分六科办事,各有科长、科员等。所属有劝业公所。科长属正八品,科员没品。
3、尚书是从一品,侍郎是正二品,御史分多种品级。以下是关于这三种官职的详细介绍:尚书: 品级:从一品。 职责:是朝廷六部的最高掌管,负责统领一部的政务。在清朝时期,一部设尚书两名,满汉各一。侍郎: 品级:正二品。 职责:是朝廷六部的二把手,协助尚书处理部务。一般一部设侍郎两名。
4、清朝的官、阶、品从、爵位既保留了满族的传统称谓,又保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魏时期,当时,将士人按才能分为九等,称为九品,以后又将官员的尊卑也分做九等,亦称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