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泽而渔
1、涸泽而渔出自《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注释:先王的法,不干涸池塘捕鱼,不烧毁森林来打猎。用法 竭泽而渔: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涸泽而鱼: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
2、出处差异:成语“涸泽而渔”出自《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而“竭泽而渔”则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两个成语都用以警示人们不要过度利用资源,但具体的文献出处不同。
3、而涸泽而渔则更强调结果,即在水已经干涸的状态下进行捕鱼,这种状态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刻意导致的。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主动的行为过程,另一个是被动的环境状态。
4、强调方面:“涸泽而渔”强调的是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未来的发展,突出对资源的破坏性行为,警示人们要保护资源,追求可持续发展。而“竭泽而渔”则更强调过度捕捞和过度开发,突出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贪婪的行为,警示人们要适度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5、涸泽而渔 拼音:hé zé ér yú 意思: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即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出自:战国《韩非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译文: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
6、涸泽而渔 [ hé zé ér yú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释义为:先王的法律,不把池里 的水汲干了捕鱼,不把树林焚烧了来猎兽。造句: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竭泽而渔的出处
竭泽而渔的出处是中国古代故事《孟子离娄下》。故事中说,有一个渔夫每天在一个小池塘里捕鱼,每次只能捕到几条鱼。有人对渔夫说,如果把池塘的水全部放掉,就能一次性捕到更多的鱼。于是渔夫照做了,结果发现池塘里的鱼确实都被捕获了,但以后再也没有鱼可捕了。
涸泽而鱼源自《淮南子·难另编》和《淮南子·本经训》,而竭泽而渔则出自《吕氏春秋·义赏》。两者的语法形式均为偏正式,但前者在用法上更多带贬义,后者也具有贬义,但在定语位置上有所差异。在读音上,涸泽而鱼为hé zé ér yú,竭泽而渔为jié zé ér yú。
涸泽而渔和竭泽而渔的区别如下:出处:“涸泽而渔”出自《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而“竭泽而渔”则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语法:两者都是偏正式,可以作谓语、宾语,都含有贬义。
出处 竭泽而渔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注释:竭泽而渔,难道没有收获,而第二年就没有鱼。涸泽而渔出自《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注释:先王的法,不干涸池塘捕鱼,不烧毁森林来打猎。
出处:该成语源自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中的描述:“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这段文字描绘了古人为了满足眼前的需求,不惜毁林取材、排干水源捕鱼的行为。
成语什么泽而渔
涸泽而渔拼音[ h z r y ]涸泽而渔的意思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涸泽而鱼源自《淮南子·难另编》和《淮南子·本经训》,而竭泽而渔则出自《吕氏春秋·义赏》。两者的语法形式均为偏正式,但前者在用法上更多带贬义,后者也具有贬义,但在定语位置上有所差异。在读音上,涸泽而鱼为hé zé ér yú,竭泽而渔为jié zé ér yú。
涸泽而渔 [ hé zé ér yú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释义为:先王的法律,不把池里 的水汲干了捕鱼,不把树林焚烧了来猎兽。造句: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竭泽而渔下一句是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竭泽而渔,汉语成语,读音是jiézééryú,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物吵不顾长远打算。出自《吕氏春秋·义赏》。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罩让侍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