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邯郸之战爆发于何时?最后的结果如何?
1、邯郸之战,亦称为邯郸之战,是秦国于公元前259年到257年间,在赵国的首府邯郸,同赵魏楚三军的联合进攻。
2、邯郸之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3、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进行了一次城池攻守作战,史称邯郸之战或邯郸保卫战。结果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
4、于是,在长平之战后的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秦赵两国正式爆发了邯郸之战。
5、秦国最不败的一场仗就是邯郸之战。邯郸之战是在长平之战之后爆发的一场战争,这一场战争秦国本来不应该进攻的,当时的主将白起就建议秦国应该休养生息。但是秦昭襄王一意孤行,想一举拿下赵国这个大国。
邯郸之战
1、- 魏楚两国的援助,赵国在战时得到了这两个国家的军事支持,这对战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综上所述,邯郸之战秦国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的准备不足、战略失误,以及赵国的坚强抵抗和外交成功。
2、邯郸之战。战役背景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乘胜围攻赵都邯郸,灭掉赵国。范睢出于嫉妒,借口秦军疲劳需要休整,建议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以求和解。秦昭襄王同意了这一提议。
3、第三是秦国没有考虑到魏楚的动向。之前在长平之战时,秦国就因为担心魏楚的威胁而暂时接受了赵国的求和。此次邯郸之战中,魏楚成了赵国的联军,三方齐力,打击了秦国的嚣张气焰,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
4、秦军苦战于邯郸城下,伤亡过半,还是久攻不下。秦王再派范雎举荐的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
5、秦国方面:出兵仓促,作战指挥欠妥 秦国发动邯郸之战,皆因被骗内心不满,于是仓促间就发兵进攻。因为战争爆发得太快了,事先没有做好其他诸侯国的外交工作,导致了战争后期以一挑三的局面。
6、邯郸之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邯郸之战中最后获胜的是谁
邯郸之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因为在长平之战之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就被奄奄一息的赵国给击败了,甚至还因此又损失了20万大军。而这,无疑直接推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
邯郸之战是继长平之战之后的一场战役,涉及到四个国家,秦国、赵国、魏国、楚国。其中秦国自成一队,有六十五万兵力,赵魏楚成为联军,有约六十万兵力。但是最后,秦国没有战胜赵魏楚联军,反而损失惨重。
元气大伤,之后又幸好在邯郸之战中廉颇获胜,让赵国获得了休整的时间。在廉颇老年时候,赵国发生战争,廉颇带领军队抵抗获得了胜利,更加使得廉颇的名声大噪,这就是廉颇一生的功勋,“战国四大名将”定然有廉颇。
邯郸之战秦国战败的原因
秦国方面的问题:- 出兵匆忙,缺乏周密的战略规划。秦国的进攻是出于对欺骗的不满,导致决策过于仓促。- 外交策略失误,未能在战争前期与其他诸侯国建立良好的关系,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指挥上的失误,选帅不当。
因为在邯郸之战中,秦国急功近利,低估了赵国的实力,同时也有点骄兵必败的因素。秦国以为可以像在长平之战中一样,把赵国打得落花流水,一举把赵国拿下,结果却出人意料,在邯郸之战中,秦国大败。
秦赵邯郸之战中秦国失败的主因是,东方六国合纵抗秦,赵、魏、楚、韩直接与秦国兵锋相见,燕、齐两国虽然未直接派兵,但拒秦的态势十分明显。次要原因是,赵国上下同心,很好诠释了“哀兵必胜”的道理。
第一:秦国长平之战后,最有能力的统率白起拒绝领兵,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虽然秦国最后取得胜利,将赵国的精锐士兵斩杀殆尽,但秦国自身也是损失惨重。
这场战役也是秦昭襄王在策略上的一大失误。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赵国兵败,秦将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人,赵国举国哗然,国内一片哀嚎。
邯郸之战秦国的伤亡
1、邯郸之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三年后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
2、邯郸之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3、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虽然秦国最后取得胜利,将赵国的精锐士兵斩杀殆尽,但秦国自身也是损失惨重。
4、在三国大军的进攻,秦国在邯郸之战中遭到惨重的失败。此战,秦国前后付出了30万人左右伤亡的代价,当然,这里面依然包括受伤的士兵,所以实际阵亡的士兵,也在20万到25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