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
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从事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活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划定,应当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相衔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原则是: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和“谁建设,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
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拦挡: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可能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采取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针强调预防和治理并重,既重视灾前预防,又注重灾后治理。
共划分为14个重点防治亚区,9个次重点防治亚区和18个一般防治区。
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中下游地貌各有什么特征?
上游: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常常形成峡谷地貌。中游:河谷宽阔,往往形成曲流。下游:堆积作用强盛,常形成宽阔的三角洲平原。以上是一般情况下河流上中下游地貌的特征,但具体情况可能会因地理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中上游地势陡峻,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峡谷地貌。中下游进入平原,地势变得平坦水流平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一般来说,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流水作用分别以侵蚀、搬运、堆积为主。其河流地貌分别为冲积-洪积扇(山前)、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河口处)。
湄公河流域不同河段形成河流地貌类型及成因分别是什么?
湄公河流域的不同河段形成了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上游山地河流地貌:主要位于中国云南省,湄公河在这里流经横断山区,地势陡峭,河水湍急,形成了峡谷、陡坡、滩地等地貌。
湄公河流域的不同河段形成了多样的河流地貌类型,这些类型包括: 上游山地河流地貌:位于中国云南省,湄公河在这一段穿行于横断山区,地势陡峭,水流急促,因而形成了峡谷、陡坡和滩地等地貌特征。
在缅甸与寮国之间,约20,720平方公里(8,000平方哩)缅甸领土为湄公河流域,全系坎坷不平的地区。湄公河较为平缓的下游河段,构成寮国与泰国之间的一段相当长的边界,成为柬埔寨、寮国、泰国与越南四国之间摩擦与合作的一个主因。
河流的地貌有哪些?
1、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分为:下蚀(侵蚀河床)、侧蚀(侵蚀阶地、谷地)、溯源侵蚀(侵蚀谷坡,向河源方向延伸)。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重。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
2、河漫滩:流水堆积 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滩较发育,且宽广;山地河流的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但相对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滩高(见河流地貌)。
3、瀑布地貌:河流在落差较大处,因水流速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形成的跌水或喷水,如中国黄河壶口瀑布、美国尼亚加拉瀑布等。